欢迎访问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学会动态>学会动态>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论坛在沪成功召开
« 返回列表页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论坛在沪成功召开

来源: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量:20
分享:

2025年4月18日-20日,“新质赋能安全·科技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论坛在上海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政府部门代表、行业专家、企业领袖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的前沿技术与实践路径,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image.png 

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与发展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由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主办,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专业委员会、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道路与地下空间安全专业委员会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北京建研住工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会议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维系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韧性。当前,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加速赋能城市安全治理,需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聚焦安全与科技融合,共绘城市生命线蓝图。

4月19日上午的主旨论坛期间,多位行业专家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院长、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宏永发表了关于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的研究与实践”的主旨报告,其团队首创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依托数字孪生、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了覆盖燃气、供水、桥梁、地下管廊等核心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监测网络,推动城市安全治理模式变革。袁宏永强调当前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面临三类难题:机理揭示和实验复现难、风险探测和早期识别难、精准预警和协同防控难,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

image.png 

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袁宏永

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河南工业大学校长吴智深围绕 “城市基础设施灾变与病变精准监测技术” 发表重要观点强调强调高精度、智能化的监测技术是提升城市韧性的核心支撑。

image.png 

▲吴智深院士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高铁及站城融合研究院副院长李晓军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为超大城市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方法论与实践蓝图。上海的经验表明,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治理模式的革命——未来城市竞争的关键,在于“用数据预见风险,用智能守护生命线”。这一路径对中国乃至全球高密度城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image.png 

李晓军教授

江苏省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中心主任徐建分享了江苏省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中的创新实践,提出“‘综合监管+智慧监测’双轮驱动”的“江苏方案”。徐建主任强调城市生命线安全需要“硬技术”与“软制度”协同发力。江苏通过监管体制创新和智慧化改造,不仅提升了本地韧性,更为全国提供了“可落地、可推广”的范本。

 

image.png 

▲徐建主任

北京科技大学大安全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国忠教授围绕基于“大安全”理念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运维安全——构建韧性城市的“隐形防线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地下空间安全需要从传统"单一风险防控"转向"全系统、全要素、全过程"的大安全管理模式,为超大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治理提供了创新思路。黄国忠教授强调,随着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持续扩大,必须改变“重建设轻安全”的传统观念。基于“大安全”理念构建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将助力城市打造“看不见的安全防线”,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image.png 

黄国忠院长

主旨论坛由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宫志群和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达磊共同主持。

image.png 

主持人宫志群、王达磊(从左至右)

‌实践案例与创新成果亮相,科技应用成亮点

 4月19日下午,在浙江大学土木系副主任、教授舒江鹏和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科技与履约管理部副总经理、研究员、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与安全运维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银枝的联合主持下拉开了主题报告的序幕。

image.png 

主持人舒江鹏、曾银枝(从上至下右)

 

主题报告环节,石家庄上海州、北京、厦门、苏州、东莞、南京、昆明地的嘉宾分享了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经验。例如石家庄铁道大学轨道交通新型组合槽型梁关键技术通过构建疲劳试验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法,揭示结构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性能退化规律,攻克栓钉连接件疲劳损伤评估、行车道板横向疲劳损伤预测等难题,显著提升结构使用寿命与安全性‌;华霖富仿真模型技术正在从“辅助工具”升级为燃气管网安全管理的“核心中枢”;郑州大学地下排水管道隐蔽病害治理的创新技术体系,为解决城市内涝和管道病害难题提供了“诊断-修复”一体化解决方案;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依托研发平台,推动‌“检测技术—数据平台—运维决策”全链条创新,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矽创微电子“探漏者”供水管网智能监测系统重新定义了供水管网安全管理模式,使漏损控制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防护”;悉地(苏州)以‌“BIM+数据智能”‌双轮驱动,构建从数据采集(倾斜摄影/传感器)、风险分析(AI模型)到决策响应(数字孪生平台)的闭环技术体系,使道路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范式转变;东莞理工学院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新型损伤识别技术,该方法通过“物理机理+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有效解决了工程实践中"数据荒"难题,为无监督、低成本的智能损伤检测提供了新范式;万宾科技城市生命线健康监测技术体系及其创新应用场景,为基础设施安全运营提供“可感知、会预警、有韧性”的数字化底座;罗尔夫杰森的城市防灾韧性评估的创新方法论,深度融合国际前沿技术与中国城市治理需求,为特大城市应对极端灾害场景提供了“可量化、可迭代、可运营”的解决方案;吉印信息的城市生命线数据安全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破解了城市生命线数据“高精度服务”与“高安全保障”的矛盾,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用不可见”‌的地理空间数据服务范式;云南大学的地理时空大数据技术破解了高密度城市“灾害预警滞后”与“数据碎片化”难题,构建了“感知—评估—决策”全链条技术体系,为城市韧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技术路径;同济检测构建了‌“多维感知—智能诊断—精准干预”‌的检测闭环,为解决行业痛点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构建了‌“智能感知—云端决策—数字孪生验证”‌的闭环运维模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运维向‌“少人化、预判式、可追溯”‌转型等。

image.png 

与会专家

image.png 

与会专家

与会专家指出,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技术已成为城市生命线风险预警的核心手段。通过实时监测、动态分析,可提前发现管网泄漏、桥梁结构老化等隐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此外,论坛还设置2个分论坛,22场专题报告,分享无人机、城市桥梁、城市既有管线、供水(排水)管网更新改造、输电线路、隧道盾构、地铁上盖、高速铁路声屏障、装配式建筑、FRP材料等城市生命线新技术应用,引发广泛关注。

论坛同期还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科技成果展示活动”,10余家参展机构集中呈现了智慧燃气、智能水务、桥梁健康监测等领域的最新解决方案,凸显科技对城市安全治理的支撑作用。

‌展望未来:以新质生产力筑牢城市安全底座

会议指出,城市生命线安全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命题,需以科技创新驱动管理模式升级。下一步,需聚焦“技术迭代”与“全域覆盖”,推动生命线工程与智慧城市、低碳目标深度融合,构建更高效、更绿色的城市安全防线。行业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加快智能感知设备与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培育专业化运维服务市场;三是探索“保险+服务”新模式,构建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

本次论坛的召开,为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领域提供了技术交流与产业协作的高端平台,也为全国范围内推进生命线安全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路径。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安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护航城市可持续发展。